欢迎您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学风建设专题网站!
信息检索   
   

优秀团队和科学家

首页 >> 优秀团队和科学家 >> 优秀科学家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记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 2012-04-28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1960年5月,一名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以诗明志 :
我的岗位,
将坚守在两尺讲台旁,
可我的足迹,
却遍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
这就是我的理想:
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献出我毕生的热血智慧和力量! 

  1960年高考前,在上海市上海中学,他把大学入学志愿表上所有的23个志愿都填上“师范”二字。
  50年过去了,他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报考师范大学汲取教书育人的能力,投身基础教育在实践中深化心理学知识,回身大学校园培养高层次人才。他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直到今天,每当他有新著出版,总是在扉页上写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他创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系统框架,提出了思维(智力)的结构观,揭示了心理发展的脑机制, 他率先在国内提出通过参与科研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他的中小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培养的实验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近30万学生受益。
  2009年9月30日,68岁的他以全国师范院校代表的身份出席盛大的国庆招待会;10月1日,又与70名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一起亲临国庆观礼台。他曾被评为全国劳模;十大师德标兵;国家级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组部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
  他就是林崇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6项政府业务奖项。长期致力于智力发展的研究,其《多元智力与思维结构》发表于世界权威期刊《理论心理学》,并获17年来该刊600多篇论文“阅读次数最多”排行榜第6名。
林崇德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林崇德教授(中)在办公室与其弟子董奇(左)和申继亮(右)两位教授。

基础教育系深情—大爱无垠
  1967年,林崇德被调到到北京市雅宝路中学任教。等着他的,是怎样一群学生?现在的我们谁也无法想象。
  有一天,林崇德从东城过护城河上的小桥,刚好有一列火车从旁边开过去,就听见一个学生在火车上喊,“林老师,接住!”只见,上面扔下来一个大西瓜。上课了,学生牵着羊进来,走到讲台前对着羊说:跪下!羊温顺地跪下,学生说:“老师,它已经给你拜师了。”然后就牵着羊一起坐到位置上。于是,老师在前面讲,羊在后面“咩咩”叫。又某一天,一名学生带着两尺长的刀子冲进教室,一刀捅把一个同学捅得肠子外流却扬长而去,后来被公安局拘留三天又回来上课。他第一次任班主任,班里有近10位同学进过公安局和派出所!
  可又有谁能想到,这样的一群学生最后都走上了正道,其中的许多人还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一奇迹是如何被创造的?爱的力量!林教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他认为教师的爱是一种对学生教育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领会老师对他们的爱,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爱,甚至可以让他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
  1972年4月的某一天,年青的林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拉着学校的大平板车去44中学为校办工厂拉机床底座。平板车要装机床底座,大平板车由两个轱辘上加一个大平板组成,车子还没固定好,而底座很沉的机器刚刚装 上,大平板车就向一个方向斜过来了,此时,有二个学生正在车下;如果压过来,那两个学生百分之百要被拍死在车下。就在这一刹那,林崇德用力一手推开了一个学生,自己扑上去,用自己的双臂挡了一下平板车把。两个学生脱离了危险,林崇德却因用力过猛,被震倒在地晕了过去……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林崇德带着学生去农村参加1个月的学农劳动,一名调皮的学生在某一天的闲暇时学孙悟空打金箍棒,拿着一根竹竿玩耍,结果竹竿碰到了装有毛主席像的玻璃框,框碎了,毛主席像也碎了。这下可惹了大祸。贫下中农说他侮辱毛主席,说他是反革命,押着他来找林崇德。一个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定为反革命意味着挨斗挨批进监狱的命运,一辈子也就毁了。深爱学生的林崇德当着贫下中农的面吩咐其它同学把这位学生押回去,然后又设法把这位学生保护了起来。几十年后,回忆往事,这位学生依旧难掩激动的情绪,他说:“林老师冒着危险救我,如果我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林老师就是包庇反革命分子的‘坏人’;如果我被专政机关关押,林老师的老师职务还能保得住吗?林老师当时保护我,让我终身难忘。”这名学生后来发展得很好,2000年以后,他成为所有奥运场馆的总指挥、新奥集团总裁。2011年2月,他率领林崇德第一次任班主任的那个班的近20名学生在鸟巢旁160米高的玲珑塔上为林崇德过70岁生日。
大学任教—严在当严处 爱在细微中
  1978年,林崇德因心理学被破坏、停顿12年后被母校呼唤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一名教师,走上了大学的讲台,1986年从一名普通讲师到破格晋升的教授再到今天的资深教授。
  “遇到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跟上一位老师胜过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是《光明日报》 记者宋晓梦采访林崇德的学生们时留给她印象最深的两句话。
  1994年,一位来华讲学的佐治亚大学教授邀请林崇德偕夫人去美国讲学,答应提供往返机票,还付给一笔相当可观的美金。林崇德提出换博士生俞国良出国一年,将提供给他们夫妇两人的费用转给这位博士生,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教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教师。”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个博士生出国,15个都能按时回国。教育主管部门感到很奇怪:当时2/3的留学人员都不能回国,为什么林崇德的“回收率”那么高?学生为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学生们的回答是:“我们是冲着林老师回来的。”
  “爱在细微中”。林崇德说,学生读研、读博以及刚走上工作岗位这段时间,会面临“五子登科”,从这些方面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会比任何说教更能让学生理解如何关心他人、与人相处。其实,林崇德对这些学生的关心何止“五子”。他关心他们的“帽子”,为他们获得学位和晋升职称创造条件;他关心他们的“位子”,为他们获得学位和职务升迁介绍情况、积极推荐;他关心他们的“台子”,为他们创造学科建设的发展平台;他关心他们的“房子”,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四处奔波;他关心他们的“票子”,重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趋势;他关心他们的“妻子”(丈夫),为他们就业后免于两地分居而奔走;他关心他们的“孩子”,为解决他们子女就餐问题去求助小学校长……
  “严在当严处”。林崇德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像一位慈父,但在学习和工作中,他的严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他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他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亲自介绍了10余名研究生入党;每年新研究生入学迎新会上,他都坚持讲一个话题: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平时他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林崇德对学生学习要求高标准、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有些学生的博士论文在他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竟改了20多遍。
  严师出高徒。至今,林崇德培养出的博士研究生已有75名,其中逾49位已成为教授、研究员、编审,42位是博士生导师,13位是包括大学校长、副校长在内的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这些子弟分布在全国各个高校,成为了各高校心理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2009年11月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上,33位常务理事中,他的弟子占了8席,几乎达到了四分之一。今天陕西师大985国家教师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胡卫平,心理学唯一的二位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方晓义教授和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红教授,就是林崇德众多优秀弟子中的三位。
  他说:“我的幸福在于‘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经变为现实。他的学生、北师大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创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做出了他没有做成的学科建设的大事。然而董奇却说:“我们这些林老师的弟子,都是林老师的成果。”这是对林崇德艰辛创业的最好评价。
学术造诣—著作等身的学者
  除了教学,林崇德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遵从他恩师朱智贤教授当年的理念,林崇德学术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探索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中国化的问题。
  13年的中学教育生涯,林崇德不仅以他的大爱加心理学知识铺平了一批又一批懵懂少年的成材之路;他还结合教育实践悄悄坚持着心理学研究,归队时稍回了5篇在《心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的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尽管,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已被定性为“伪科学”,已被打倒。
  1969年,他开始对100多名品德不良学生进行了4-10年的长期追踪研究,他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品德不良中学生的心理学研究”一文;此文被徐联仓教授推荐给彭真同志并引起了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1978年,他开始抓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班,从最先的两个实验班到现在遍布全国26个省市的3000多个实验点。当年,林崇德在通县六中进行了三年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验研究,使一个群众公认的基础薄弱学校在全县46所中学的中考中排名第二。
  1983年,林崇德就在国内率先提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问题。他建构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框架,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1985年,他协助朱智贤教授白手起家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职务。经过近20年的艰苦创业,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声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单位,成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 
  迄今为止,他发表了450余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出版了16部专著;还主编了近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获得了26项奖项。他著作的厚度已达到180厘米,早已超过他169厘米的身高。用“著作等身”已不能准确形容他的勤奋了。
廉洁从教—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他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分子获得工资外收入的途径和机会多了。但是,作为教师,我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坚持一条原则,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利用职权之便赚取不义之财、不法之财。”
  因为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很多高校的同行甚至校领导都会为了本校学科的发展来听取林崇德的意见和建议,来时难免捎些人情礼。对于学科建设,林崇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尽所能地帮助兄弟院校发展;但对于对方出于感恩之心赠予的礼品,他一概回绝。
  一年冬天,北京下着大雪,几位外校的同行带着财礼来北师大宿舍看林崇德。林崇德对这些同行说:“你非要给我送礼,那就连家门也不要进了。”结果,几位同行就在林崇德家楼下的自行车棚里畅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直到林崇德的儿子跑到楼下来给其送大衣。临别前,林崇德也没忘嘱咐这几位老师把带来的财礼拿走。
  某个高校申报博士单位和五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希望得到林崇德的支持,校长放话要给兼职教授的林崇德一套新房子,林崇德当时笑着点了头。申报成功后,校长给林崇德送来一套位置非常好的88平方米的新房的钥匙,却遭到林崇德的断然拒绝。校长很惊讶地问:“咱俩当时不是说好了吗?”林崇德回答说:“如果我当时要是拒绝了,那么您肯定认为我不会为你们卖力气,让你们失去申报的信心和勇气……确认你们合格是我的职责,作为一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绝不能味着良心干事;何况我作为你们学校的一个兼职教授,有义务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但是,我不能够接收房子!……”此事已过去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林崇德极少去这个高校,因为担心去了学校把他当“功臣”、当“恩人”款待。
  由于在学术界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高校请林崇德去讲学,去主持博士研究生答辩,去商讨学科发展。他都是办完正事就回来,极少去旅游。他因其弟子之邀到湖南讲学不下十次,却从没去过长沙以外的名胜古迹,如岳阳楼、张家界;他也曾因弟子之邀三下海南,却没有去过一次三亚;他还曾因弟子之邀数次在冬天到了长春,却至今未去看过哈尔滨的冰雕……
  无论去哪儿讲课,林崇德从来不在乎讲课费的多少。有就收,没有他也从来不计较。给课酬的他都会在领取时问上一句:“你们给我上过个人所得税了吗?”如果还没有,他一定自己主动上缴。全国32所高校聘他为兼职教授或是客座教授,给兼职费的他一概不受,不给兼职费的他欣然接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林崇德用他的言行,展现了一名智者渊博的学识,一名长者对学生的无尽爱意,一名仁者对晚辈的宽厚,一名学者对学术的无限追求。